|
【佛山陶瓷网】夹江陶业发展历程探秘 3大100亿项目10年内建成 |
【taoci3】2010-11-20发表: 夹江陶业发展历程探秘 3大100亿项目10年内建成 地处四川西南部的夹江县,南临乐山大佛,西傍峨眉仙山,北接东坡故里,距省府成都130公里,据成乐高速之要塞,扼成昆铁路之咽喉。因青衣江从两座山峦蜿蜒而出,形成“两山对峙,一水中流”的自然形胜, 夹江陶业发展历程探秘 3大100亿项目10年内建成来自陶瓷taoci3相关,仅限陶瓷taoci3观点以及网络浏览,佛山陶瓷网对夹江陶业发展历程探秘 3大100亿项目10年内建成以及内容不做任何推荐。 夹江陶业发展历程探秘 3大100亿项目10年内建成地处四川西南部的夹江县,南临乐山大佛,西傍峨眉仙山,北接东坡故里,距省府成都130公里,据成乐高速之要塞,扼成昆铁路之咽喉。因青衣江从两座山峦蜿蜒而出,形成“两山对峙,一水中流”的自然形胜, “夹江”因此而得名。 追溯历史,夹江古为“蜀之良邑”,夏为梁州之域,汉为巴蜀之地,隋开皇十三年(公元五百九十三年)置县,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创造了许多让夹江人倍感骄傲的文明:秦汉栈道、嘉阳驿站、灵泉古渡等古迹遍布于其境内,杨公阙、千佛岩石窟被列入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竹纸制作技艺、夹江年画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夹江手工造纸博物馆入选全国百家最具魅力博物馆。唢呐、堂灯、高桩彩会、竹麻号子、夹江年画等民间文艺“五枝花”更是异彩纷呈。 不过,当历史进入新纪元后,真正让夹江声明远播的是陶瓷,并且让夹江冠上了“中国西部瓷都”的荣耀,跻身全国几大主要陶瓷基地行列、享誉海内。 几年前,一位叫罗伯特.迈克的美国旅行者到夹江后,在其日记中饱含深情地写到:“这里是瓷砖的世界,这里是创业者的世界,这里人人都在为瓷砖而忙、为瓷砖而活,而如金似银的陶土也滋养着这一方人。这里的每个人都以沾瓷为荣,瓷砖已经融入了他们的血脉。” 因为陶瓷,夹江改变了发展方向,也改变了夹江人的生活。 摸索做强县域经济的年代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夹江基本上是一个农业小县,全县仅有1家小煤矿、1家小水泥厂和一些作坊式手工业,财政主要靠农业税收,县财政年收入不足1000万元。放眼望去,当时的夹江县城小、破、旧,全县找不出一家像样的宾馆,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 ” 11月13日,在夹江工作了20多年的夹江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郑友军回忆起当年的情形时,向记者说道。 事实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夹江县的历届县委县政府就在开始寻找一条如何做大做强县域经济的道路,最初他们将目光锁在了发展农业方面。 不过,由于夹江地形地貌复杂,坝区、丘陵地区、山区各占境内土地面积的1/3,真正适合于发展农业的优质土地并不多。此外,拥有35万人口的夹江县幅员面积仅749平方公里,地少人多,人均耕地不到一亩。 在通过发展农业以实现做强做大县域经济的道路上,夹江县委县政府几经尝试,最终未能取得预期效果。 时间到了上世纪80年代。从1978年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之后,全国范围内的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地展开了。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彼时的中国,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逐步形成。 在这个时候,夹江县委县政府寻求做强做大县域经济的道路的想法尤为迫切。 “在这个时候我们又搞过茶叶加工厂、机械厂等许多产业,也曾经想重点把夹江的豆腐乳、国画纸等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实现做大做强县域经济的梦想。”郑友军向记者介绍,夹江的豆腐乳曾经一度是轻工部的优质产品,在成都市场也曾经出现过万人排队购买、供不应求的现象。此外,夹江的国画纸也是全国的两大品牌之一,与安徽的宣纸齐名。 “当时夹江县委县政府在这两个方面都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试图寻求突破,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都没有取得成功。”郑友军介绍,夹江的豆腐乳最终也没有做强,因为它属于一个小商品,很难被大范围内的消费者所消费,产生的效益也十分有限。而夹江的国画纸虽然作为夹江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工艺的精髓,因为牵涉到一个市场的消费问题,也未能做大。 当时的夹江县委县政府在寻求做强做大县域经济的道路上,四处碰壁,无功而返。 陶瓷产业的兴起 夹江人不会忘记1987年。那一年是夹江县发展县域经济的新纪元,从这个时候开始,夹江县迎来了发展县域经济的新篇章。 1987年,正当夹江县委县政府苦寻发展县域经济之路的时候,夹江县蟠龙乡(现为黄土镇)罗华村村民陈长富与几位村民,共同筹资67万元建立了夹江县建筑瓷厂,点燃了夹江陶瓷的第一把炉火。陈长富也因此被誉为夹江发展陶瓷产业的拓荒者、功勋人物。 当时的大环境是,虽然中国改革开放已历时7年多,但地处中国西南一隅的夹江,经济依然比较落后。彼时,人们已逐渐开始流行用彩砖、马赛克、瓷砖等对房屋进行装饰。瓷砖在夹江周边的个别区县也有生产,但是产量很少。担任过夹江县乡企局建材有限公司副经理的陈长富敏锐地察觉到这一行所蕴藏的商机,于是毅然于1987年3月辞职,全力筹办瓷砖厂。 当年7月,陈长富的夹江建筑瓷厂正式建成投产。当时建的是土烧窑,只有1条非常原始的生产线,产量也不是很高,每年只能生产几十万平方米,生产的都是20cm×20cm的小方块的外墙砖。虽然如此,但是当夹江建筑瓷厂的第一片砖生产出来的时候,全县都轰动了,这在当时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产品也非常畅销。 11月14日,原夹江建筑瓷厂的车间主任李先生向记者介绍,当时生产一片砖的成本很低,不过一片20cm×20cm的外墙砖在当时都可以卖到2元以上,利润非常高,“瓷砖厂那时候赚疯了”。 “第二年我们就开始盈利了,大概赚了几十万元,到1991年盈利就突破了百万,这在90年代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数据”李先生说,1992年,夹江建筑瓷厂正式改名为长城建陶厂。同时,当年夹江县委、县政府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精神的鼓舞下,提出大打经济建设总体战,县委组织部与长城建陶厂合作联办了彩釉地砖厂,总投资430万元,年生产能力54万平方米,工厂占地60余亩。长城建陶厂在这个时候进入了最为辉煌的时期。 郑友军告诉记者,夹江自古以来经商风气浓厚,民间之本非常雄厚,捕捉商机也非常敏锐。陈长富的第一批瓷砖生产出来后,产品产销和高利润使许多人开始跟风而上。正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1989年到1990年的两年时间里,在黄土镇上先后建起了茶坊瓷砖厂、玻华瓷砖厂、永发瓷砖厂,一些机砖厂也转向生产瓷砖。紧接着,皇城瓷厂、黄土陶瓷、久久陶瓷、明珠陶瓷等,也都开始上马。 1992年之后,整个夹江县的陶瓷企业开始蓬勃发展。“出现这样的形势一方面得益于当时的国家政策,开始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进体制改革转型,开始实行股份制,给予私营企业发展空间。与此同时,银行贷款等方面也逐渐放开,很多懂得技术的本厂员工开始外出办厂,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夹江县的陶瓷企业开始蓬勃发展。”郑友军说道。 彼时,标志着夹江的陶瓷产业的正式兴起。 “西部瓷都”问世 据统计数据显示,从1992年开始到2000年,夹江的陶瓷企业发展非常迅速,从1992年初的20多家发展到了100多家,不过这些企业规模都不大,多为一到两条生产线。 “打个比喻,你今年投资了500万办厂,明年一年的时间你不但把本钱赚回来,你还有可能在赚500万,利润空间非常大。”夹江的一位陶瓷从业者如此向记者描述当年的情形。这个时候,整个夹江大大小小的陶瓷企业呈遍地开花的态势,夹江的陶瓷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就着这阵滚滚热浪,夹江县委县政府以极大的热情因势利导,决定壮大和培育陶瓷支柱产业。自此,陶瓷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夹江这片热土上茁壮成长。 不过,在夹江陶瓷产业兴起的同时,也给社会提出了一个严峻的环保课题。据2000年的数据显示,当时夹江全县燃煤企业最多时达到88家,烟囱100余根。污染最严重时,陶瓷企业排放的黑烟被媒体称之为“遮天蔽日”,严重影响了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夹江在享受陶瓷带来的成果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严峻的环保压力,推动陶瓷企业的清洁生产在当时被提上了议程。 2002年3月,经过两年的努力,总投资1.345亿元的四川省重点建设工程眉山—夹江—乐山的天然气长距离输气管道工程全线贯通。它的日供气量达到了250万立方米,当时整个夹江县的日用气量是100万立方米左右,而这些天然气大部分用于陶瓷企业。天然气管道开通后,不但促进了夹江陶瓷产业煤改气的进程,对夹江陶瓷的产量和质量都是一个大的提升。 此外,随着建陶企业的增多,夹江县委县政府敏锐地感到必须对发展水平较低的现有企业进行“淬火”,实现新的突破和提高,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致被淘汰出局,他们把目光瞄向东部。2000年6月,广东奥斯堡陶瓷企业进驻夹江,并且很快在夹江淘得第一桶金。随后,广东新中源陶瓷携2.5亿元巨资闻风而来,迅速抢占夹江陶瓷产业制高点,另5家广东陶瓷企业也迅速跟进。先进的技术、雄厚的资金、高档的产品,给夹江本地陶瓷业形成强大冲击力。 事实上,东部陶瓷企业的大举挺进,不仅没有“扼杀”本地企业,反而促进了他们的发展。 “佛山陶瓷企业进入夹江,优化了夹江的陶瓷产业结构,扩大了夹江的陶瓷生产规模,带动了当地陶瓷产业的升级换代和陶瓷品牌战略的建设,并极大地促进了夹江陶瓷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当地政府领导这样评价。 大量的陶瓷企业云集夹江,产生了厚重的积聚效应:资金、技术、人才及配套产业的高度聚集,催生出新型工业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产业集群,形成了强大的产业凝聚力、科技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产生了“1+1>2”的集群效应。 夹江陶瓷产业的迅猛发展,带动相关配套产业、环境保护、物流配送、技术服务等日臻完善,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曾将夹江陶瓷产业集群的发展称之为可与“温州模式”媲美的“夹江现象”。 从2000年到2005年,夹江陶瓷产业产能实现了一年提升一个亿的跨越式发展。发展到2005年,夹江陶瓷拥有了5个亿的产能,占全国的20%,占四川省的80%。 有专家分析认为,2000年到2005年,夹江实现了量变到质变的转变。在这期间,夹江县于2001年6月份、2004年11月份举办了第一、二届国际陶瓷节,正式向国内外展示夹江陶瓷产业取得的成绩,同国内外的厂商、专家、政府也正式搭建起了交流沟通。 2004年9月23日,夹江再次迎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和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联合授予夹江“中国西部瓷都”荣誉称号。凭借这块金字招牌,夹江的知名度不断提高,辐射也越来越广。如今,这个“陶瓷商圈”,正在以夹江县城为核心,在全国发挥着越来越大的辐射作用。 全面升级是关键 据记者了解,最高峰的时候,夹江县密集了128家大大小小的陶瓷企业。近年来,通过“关停并转”,夹江保留了101家企业、238条生产线,实际年产量达到了近4亿平方米。 发展到今天,夹江全县已有中国驰名商标3个、四川省著名商标7个、四川省名牌产品9个,有3家建陶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保护体系认证,37家企业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30家企业获得自营进出口权证。 现在,陶瓷和每个夹江人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从夹江县的哪个方向进县城,都可以见到陶瓷的身影。在城郊,有着大大小小的瓷砖厂。而在城里的大街小巷,又到处分布着瓷砖的销售点、展览点。“目前夹江陶瓷企业和配套企业的用工在6万人左右,而夹江本地工人就占了5万以上,因为陶瓷每年至少给夹江农民创造了6个亿以上的收入。另外,陶瓷产业撑起了夹江的财政收入,我们的财政收60%源于陶瓷。”郑友军说道。 追寻夹江陶瓷产业发展踪迹,记者看到一条清晰的产业积聚脉络:1987年~1990年的萌芽阶段,陶瓷产业初步兴起并初具雏形。1990年~2000年的发展阶段,完成以税收等政策扶持为标志的第一轮产业积聚,陶瓷产业发展迅速。2000年~2005年的跨越阶段,此时的夹江陶瓷企业开始注重品牌、打造品牌。2005年至今的品牌提升阶段,企业开始走质量、市场、品牌道路,并且完成了以技术创新为标志的第二轮产业积聚。 如今,夹江陶瓷产业集群已被列入四川省20个百亿特色产业集群重点发展规划,夹江能否在二次创业中最大程度发挥各自在链条上配置资源的优势,突出“低价”阴云的笼罩,正牵动着当地政府的心,也牵动着夹江陶瓷企业和业内人士的心。 有业内人士介绍,如今陶瓷已进入时装化时代,瓷砖新产品层出不穷,目前佛山陶瓷产品与意大利、西班牙陶瓷产品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同时,为降低陶瓷生产的综合成本,在广东佛山、肇庆、河北高邑、河南鹤壁等地,大规格陶瓷生产线大量出现,这些生产线日产量10000多平方米,甚至超过20000平方米。而这些竞争上的劣势都摆在了夹江陶瓷产业面前。 有专家分析认为,虽然佛山陶瓷行业的技术开发力量要强过夹江陶瓷行业,但这些陶瓷新产品,大多不是陶瓷生产厂家独立开发的,众多的意大利、西班牙的色釉料公司长年驻扎在佛山,为佛山陶瓷企业提供着诸多的生产技术服务。因此夹江的陶瓷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国内外色釉料公司的技术资源,必要时与技术服务公司全面或部分合作,不断研究开发陶瓷新产品,全面提升陶瓷产品的品质,技术创新更是不容忽视。 “夹江陶瓷的兴旺为其上游的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具有完善发展配套产业的良好机遇,只是夹江陶瓷相应的产业链还不够完善,近几年来,几家较大的佛山陶瓷色釉料、添加剂企业在丹棱、威远、自贡等地投资设厂,应引起夹江陶瓷行业的重视,毕竟建陶行业是一个集群式产业,对产业链有着相当的要求。夹江陶瓷应尽快利用自己的市场优势,大力发展配套产业,完善整个陶瓷产业链,全面建立夹江陶瓷的优势。”一位陶瓷业界知名人士如此说道。 也有专家建议,夹江陶瓷的营销策略应更进一步充实,提升夹江陶瓷的品牌形象,如:大展厅战略结合统一的专卖店形象,不仅显示企业的实力,同时营造了“体验式销售”环境,使经销商和消费者看到的不仅仅是单纯的产品,而且是整体的空间效果。设计师销售策略,不仅仅是通过设计师向终端消费者推销企业产品,而且对于占领精装修市场及向社会全面展示企业的品牌形象都具有重要意义。适当进入建材超市与电子商务等,以全面实现营销模式上的创新。 未来走多元化发展道路 郑友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下一步,夹江将在全县所有陶瓷企业中强力推进清洁生产,按“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发展循环经济,力争“十二五”末实现“低消耗、高产出、低排放或零排放”目标,形成一批年销售收入50亿元、10亿元的“陶瓷航母”。 “全县力争年内淘汰、关闭、转产5家年产量120万平方米以下的燃煤企业,3年内对城市规划区内的所有工业企业实施关闭或环保搬迁。”郑友军告诉本报记者,夹江将抓住陶瓷工业园区列入全省第二批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的契机,大力发展循环式生产,推进园区、产业和企业内部循环。他透露,目前全县已有21家陶瓷企业建成废水循环设施,清水循环回用,积淀物压滤干化后再次用作陶瓷坯料。 此外,他表示,陶瓷是夹江的名片,夹江正在做强百亿元陶瓷产业的基础上,做强百亿元新材料产业和百亿元冶金机械产业,优化西部瓷都产业结构,提升综合竞争力。同时,逐步向现代产业体系转型,着力培育“新材料、机械制造、现代物流”三大新兴产业集群。 郑友军介绍说,新万兴陶瓷在做大陶瓷产业的同时,投资12亿元新建1000吨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项目,这一新材料项目年产值可达100亿元,依托这一项目,建成百亿元新材料产业园正拔地而起。依托吴场工作集中区,由“先有凤后筑巢”向“先筑巢再引凤”发展模式转变,2011年规划完成并做好项目招商,2015年前形成百亿元机械制造产业特色园区。依托川西南物流园区,高点位规划,引进一批现代物流企业向园区集聚,5至10年内建成百亿元物流园区和川西南现代物流中心。 今年11月,夹江陶瓷企业美惠实业投资,按照打造全国首家纸文化主题酒店,旅游四星级、文化五星级标准建设的峨眉山月花园酒店开门营业,成为乐夹峨旅游金三角上的一道亮丽风景,更成为了乐山区县发展文旅经济的代表作。 “我们发展的目光已经放到了‘十二五’、‘十三五’,夹江将紧扣低碳发展以及东部产业西进、全国布局一盘棋的大形势,承接产业转移,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支柱,努力建成全市乃至全省产业转型发展的示范区,同时做足山水和文化文章,形成‘城是一幅画、画中一座城’的风貌特色,打造绿色生态的宜居城市,建设具有国际国内强竞争力的‘中国西部瓷都’。”对于未来,夹江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杨建钊说道。 |